深圳原住民所在的村子,有个统一的别称——“小澳门”。原村民本以打渔为生,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,小渔村成了经济特区,村民洗脚上岸,过起种楼收租的生活。
富足之后,很多村民们开始去澳门“旅游”——其实是去豪赌,并逐渐形成风气,“小澳门”也因此而得名。
我在深圳采访当地的小产权房问题,认识了一些原住民,也了解了一些他们过往和如今的生活。
56岁的陈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原住村民。去澳门“旅游”前,他家里有6栋楼。前几年女儿出嫁,陪送了1栋。他、妻子和儿子靠其他5栋楼每年80万元的租金收入,加上村里的分红,过得倒也舒服。